L22-对角化和A的幂

linear-algebra

L22-对角化和A的幂

参考

矩阵对角化

对于 n×nn \times n 矩阵 AA 如果具有 nn 个线性独立的特征向量,则可以通过以下公式将矩阵「变成」对角矩阵,该过程称为矩阵的对角化 diagonalization

S1AS=ΛS^{-1}AS=\Lambda

以上公式中矩阵 SS 是由 nn 个线性独立的特征向量作为列向量所构成的,矩阵 Λ\Lambdann 个特征值作为对角线上的元素的方阵(其他元素为 00

注意

矩阵的对角化需要满足一个前提:矩阵 AA 具有 nn 个线性独立的特征向量

这样由 nn 个线性独立的特征向量作为列向量所构成的矩阵 SS 才是可逆矩阵,才存在矩阵 S1S^{-1},以上公式才成立

证明

如果矩阵 AA 具有 nn 个线性独立的特征向量,它们分别为(列向量)x1,x2,xnx_{1}, x_{2}, \dots x_{n},将它们构成矩阵 SS,称作特征向量矩阵 eigenvector matrix

那么对于两个矩阵相乘 ASAS 可以得到

AS=A[x1x2xn]AS=A \begin{bmatrix} x_{1} & x_{2} & \dots & x_{n} \end{bmatrix}

根据特征向量的定义,特征向量满足等式 Ax=λxAx=\lambda x

所以以上等式(以矩阵与列向量相乘的角度考虑)可以进行以下转换

AS=A[x1x2xn]=[λ1x1λ2x2λnxn]\begin{aligned} AS&=A \begin{bmatrix} x_{1} & x_{2} & \dots & x_{n} \end{bmatrix} \\ &= \begin{bmatrix} \lambda_{1} x_{1} & \lambda_{2} x_{2} & \dots & \lambda_{n} x_{n} \end{bmatrix} \end{aligned}

再将以上的结果矩阵进行分解,(通过对角矩阵)提取出各向量前面的系数

AS=A[x1x2xn]=[λ1x1λ2x2λnxn]=[x1x2xn][λ1000λ20000λn]=SΛ\begin{aligned} AS&=A \begin{bmatrix} x_{1} & x_{2} & \dots & x_{n} \end{bmatrix} \\ &= \begin{bmatrix} \lambda_{1} x_{1} & \lambda_{2} x_{2} & \dots & \lambda_{n} x_{n} \end{bmatrix} \\ &= \begin{bmatrix} x_{1} & x_{2} & \dots & x_{n} \end{bmatrix} \begin{bmatrix} \lambda_{1} & 0 & \dots & 0 \\ 0 & \lambda_{2} & \dots & 0 \\ \vdots & \vdots & \ddots & 0 \\ 0 & 0 & \dots & \lambda_{n} \end{bmatrix} \\ &= S \Lambda \end{aligned}

将由一系列的特征值 λ\lambda 所构成的对角矩阵记作 Λ\Lambda(采用符号 Λ\Lambda 因为它是 λ\lambda 的大写形式),称作特征值矩阵 eigenvalue matrix

然后在以上等式 AS=SΛAS=S\Lambda 两边同时乘上逆矩阵 S1S^{-1},即可证得

S1AS=S1SΛ=ΛS^{-1}AS=S^{-1}S\Lambda=\Lambda

以上公式也可以写成矩阵分解的形式 A=SΛS1A=S \Lambda S^{-1}

其他类型的分解

在前面的章节里,也有对矩阵 AA 进行不同类型的分解:

  • 使用消元算法,将矩阵 AA 分解为 A=LUA=LU,其中 LLUU 都是对角矩阵
  • 使用正交算法,将矩阵 AA 分解为 A=QRA=QR 其中 QQ 是正交矩阵(由一系列的标准正交(列)向量 qiq_{i} 所构成的矩阵),RR 是上三角矩阵

当矩阵 AA 的特征值 λi\lambda_{i} 互不相同时(即没有重复的特征值),则矩阵 AA 必有 nn 个相互线性独立的特征向量(该矩阵 AA 可以对角化 diagonalizable)

提示

对于以上定理课堂上并没有证明,可以查阅书籍上的相关章节

大部分矩阵都满足有 nn 个相互线性独立的特征向量,所以在以下章节里都是假定了矩阵满足这个前提条件

而对于矩阵存在重复特征值时,则矩阵 AA 不一定存在 nn 个线性独立的特征向量,需要计算出具体的特征向量才可以判断

  • 例如对于单位矩阵 II(它也是一个对角矩阵,其特征值就是对角线上的元素;也可以通过求解特征方程 det(IλI)=0det(I-\lambda I)=0 可以得到矩阵的所有特征值),具有的特征值 nn 个相同的特征值 λ1=λ2=1\lambda_{1}=\lambda_{2}=1
    将特征值 λ1=1\lambda_{1}=1 代入到方程 (IλI)x=0(I - \lambda I)x=0 求出特征向量
    由于(不可逆矩阵)n×nn \times n 的零矩阵的自由变量有 nn 个,所以可以得到 nn 个特解(列向量),而且它们是线性独立的
    即对于单位矩阵 IInn 个线性独立的特征向量,所以单位矩阵 II 可以进行对角化
  • 而对于以下 2×22 \times 2 对角矩阵,具有两个相同的特征值 λ1=λ2=2\lambda_{1}=\lambda_{2}=2A=[2102]A= \begin{bmatrix} 2 & 1 \\ 0 & 2 \end{bmatrix}
    (也可以通过求解特征方程 det(AλI)=0det(A-\lambda I)=0 可以得到矩阵的所有特征值)
    将特征值 λ1=2\lambda_{1}=2 代入到方程 (AλI)x=0(A - \lambda I)x=0 求出特征向量(A2I)x=[0100]x=0(A-2I)x= \begin{bmatrix} 0 & 1 \\ 0 & 0 \end{bmatrix}x =0
    其中一个特解是 x=[10]x=\begin{bmatrix} 1 \\ 0 \end{bmatrix}
    由于(不可逆矩阵)A2IA-2I 的自由变量只有 11 个,所以只需要 11 个特解就可以张成方程组的通解,所以对于特征值 λ=2\lambda=2 的特征向量是 x=[10]x=\begin{bmatrix} 1 \\ 0 \end{bmatrix}
    对于 λ2=1\lambda_{2}=1 也是得到同样的特解
    即对于以上例子没有足够的(需要 22 个)线性独立的特征向量,所以矩阵 AA 无法进行对角化

矩阵对角化的应用

矩阵的幂

已知特征向量满足 Ax=λxAx=\lambda x 求矩阵 A2A^{2} 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

说明前提

这里假定了矩阵 AA 具有 nn 个相互线性独立的特征向量

根据矩阵 AA 特征向量所满足的等式,可以得到

A2x=A(Ax)=A(λx)\begin{aligned} A^{2}x&=A(Ax) \\ &=A(\lambda x) \\ \end{aligned}

由于 λ{\color{Red}\lambda } 是矩阵 AA 的特征值(常量),可以提到等式的最前面,以上等式可进一步变换

A2x=A(Ax)=A(λx)=λ(Ax)=λ(λx)=λ2x\begin{aligned} A^{2}x&=A(Ax) \\ &=A({\color{Red}\lambda } x) \\ &={\color{Red}\lambda } (Ax) \\ &=\lambda (\lambda x) \\ &=\lambda^{2} x \end{aligned}

观察以上等式的形式 A2x=λ2xA^{2}x=\lambda^{2}x,将 A2A^{2} 看作一个整体(矩阵),满足特征向量的等式,则其中 λ2\lambda^{2} 就是矩阵 A2A^{2} 的特征值,特征向量是 xx

由于等式 A2x=λ2xA^{2}x=\lambda^{2}x 是由等式 Ax=λxAx=\lambda x 导出的,所以其中的特征向量 xx 满足这两个等式,即矩阵 A2A^{2}AA 的特征向量相同

已知 Ax=λxAx=\lambda x 可得 A2x=λ2xA^{2}x=\lambda^{2}x,即矩阵 AA 的特征值是 λ\lambda, 特征向量是 xx;而矩阵 A2A^{2} 的特征值进行相应的变换,变成 λ2\lambda^{2},而特征向量不变,也是 xx


从矩阵分解(对角化)的角度来考虑,也会得到类似的结论:根据矩阵根据对角化公式,可以将矩阵 AA 分解为 A=SΛS1A=S \Lambda S^{-1}

那么对于 A2A^{2} 可以得到

A2=(SΛS1)(SΛS1)=SΛS1SΛS1=SΛIΛS1=SΛ2S1\begin{aligned} A^{2}&=(S \Lambda S^{-1})(S \Lambda S^{-1}) \\ &=S \Lambda {\color{Red}S^{-1}S } \Lambda S^{-1} \\ &=S \Lambda {\color{Red}I } \Lambda S^{-1} \\ &=S \Lambda^{2} S^{-1} \end{aligned}

对比 A=SΛS1A=S \Lambda S^{-1}A=SΛ2S1A=S \Lambda^{2} S^{-1},可知在分解结果中由特征向量构成的矩阵 SS 在两个等式中都不变;而由特征值构成的对角矩阵 Λ\Lambda,在矩阵 AA 的分解结果中是 Λ\Lambda,而在矩阵 A2A^{2} 的分解结果中变成了 Λ2\Lambda^{2}

具体到矩阵 Λ\Lambda 里的每个元素而言,它们实际上也是变成平方

[λ1000λ20000λn][λ12000λ220000λn2]\begin{bmatrix} \lambda_{1} & 0 & \dots & 0 \\ 0 & \lambda_{2} & \dots & 0 \\ \vdots & \vdots & \ddots & 0 \\ 0 & 0 & \dots & \lambda_{n} \end{bmatrix} \Rightarrow \begin{bmatrix} \lambda_{1}^{2} & 0 & \dots & 0 \\ 0 & \lambda_{2}^{2} & \dots & 0 \\ \vdots & \vdots & \ddots & 0 \\ 0 & 0 & \dots & \lambda_{n}^{2} \end{bmatrix}

以上的结论/规律其实可以拓展到更高阶,即已知矩阵 AA 分解为 A=SΛS1A=S \Lambda S^{-1},则对于矩阵 AkA^{k} 可以分解为 Ak=SΛkS1A^{k}=S \Lambda^{k} S^{-1},其中 SS 不变,Λ\Lambda 变成 kk 次方

使用以上等式 Ak=SΛkS1A^{k}=S \Lambda^{k} S^{-1} 可以对理解/计算/分析矩阵的幂有更好的方法


例如当高阶矩阵 AkA^{k} 随着 kk 增大,趋同于零矩阵,可以知道原矩阵 AA 的特征值 λ\lambda 满足的条件

根据矩阵的幂的分解公式 Ak=SΛkSA^{k}=S \Lambda^{k} S 可知 SS 并不随 kk 变化,所以造成 AkA^{k}kk 变化的是矩阵 Λ\Lambda,它也是随着 kk 增大趋同于零矩阵

由于特征值矩阵 Λ\Lambda 是由一系列的特征值 λi\lambda_{i} 作为对角元素(其他元素为 00)所构成的,那么可得 Λk\Lambda^{k} 的形式如下

[λ1k000λ2k0000λnk]\begin{bmatrix} \lambda_{1}^{k} & 0 & \dots & 0 \\ 0 & \lambda_{2}^{k} & \dots & 0 \\ \vdots & \vdots & \ddots & 0 \\ 0 & 0 & \dots & \lambda_{n}^{k} \end{bmatrix}

需要让 Λk\Lambda^{k} 随着 kk 增大趋同于零矩阵,实际上就是要让矩阵对角线上的每个元素 λik\lambda_{i}^{k} 随着 kk 增大趋同于 00

即当 kk \to \infty 时,要让 λik0\lambda_{i}^{k} \to 0 成立,则 λi\lambda_{i} 满足的条件是 λi<1\left | \lambda_{i} \right | < 1

等比递推关系式

差分方程

Recurrence relation 递推关系式(也称作 Difference equation 差分方程)是一种递推地定义一个序列的方程式,即序列的每一项目被定义为前若干项的函数

其中一阶差分方程是指递推式中,只包含前后的两项关系,例如 xn=kxnx_{n}=kx_{n};而二阶差分方程是指递推式中,包含前后共计三项的关系,例如斐波那契数是由递推关系 xn+2=xn+1+xnx_{n+2}=x_{n+1}+x_{n} 所定义的

使用矩阵的幂的分解公式,可以一阶对等比递推公式进行「拆解」简化,以求出通项公式

向量 uku_{k} 满足差分方程 uk+1=Auku_{k+1}=Au_{k},且已知首项是向量 u0u_{0},可以用矩阵 AA 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表达向量 uku_{k} 的通项公式

说明

这里假定了一个前提是矩阵 AA 具有 nn 个相互线性独立的特征向量

由差分方程 uk+1=Auku_{k+1}=Au_{k} 可知向量 uku_{k} 和矩阵 AA 是可以相乘的,那么向量 uku_{k} 的维度(元素数量)和矩阵 AA 的列数是相同的

另外一个未提及的隐藏前提是,在涉及行列式的课程和问题中,都默认所研究的矩阵为方阵

所以可以简单地称作向量 uku_{k} 和矩阵 AA (列和行)的「维度」是相同的

由于矩阵 AA 具有 nn相互线性独立的特征向量 x1,x2xnx_{1}, x_{2} \dots x_{n},所以它们可以张成(矩阵 AA 所在的)n×nn \times n 向量空间,即通过它们的线性组合可以得到该空间中的任何一个向量

(假如在计算矩阵 AA 的特征向量时,都采用单位向量作为特解)那么 nn 维的向量 u0u_{0}(它在 n×nn \times n 向量空间中)可以「分解」这 nn 个单位向量(特征向量)的线性组合

u0=c1x1+c2x2++cnxnu_{0}=c_{1}x_{1}+c_{2}x_{2}+\dots+c_{n}x_{n}

其中 c1,c2,cnc_{1}, c_{2}, \dots c_{n} 是向量线性组合时的相应系数

先考察 Au0Au_{0} 的分解情况

Au0=A(c1x1+c2x2++cnxn)=c1Ax1+c2Ax2++cnAxn\begin{aligned} Au_{0}&=A(c_{1}x_{1}+c_{2}x_{2}+\dots+c_{n}x_{n}) \\ &=c_{1}Ax_{1}+c_{2}Ax_{2}+\dots+c_{n}Ax_{n} \end{aligned}

根据特征向量所满足的等式 Ax=λxAx=\lambda x,所以上式可以进一步变换

Au0=c1Ax1+c2Ax2++cnAxn=c1(λ1x1)+c2(λ2x2)++cn(λnxn)\begin{aligned} Au_{0}&=c_{1}{\color{Red}Ax_{1} }+c_{2}{\color{Red}Ax_{2} }+\dots+c_{n}{\color{Red}Ax_{n} } \\ &=c_{1}{\color{Red}(\lambda_{1}x_{1}) }+c_{2}{\color{Red}(\lambda_{2}x_{2}) }+\dots+c_{n}{\color{Red}(\lambda_{n}x_{n}) } \end{aligned}

再进一步考察 A2u0A^{2}u_{0} 的分解情况

由于 A2u0=A(Au0)A^{2}u_{0}=A(Au_{0}),所以可以将以上 Au0Au_{0} 的分解结果代入得到

A2u0=A(Au0)=A(c1λ1x1+c2λ2x2++cnλnxn)=c1λ1Ax1+c2λ2Ax2++cnλnAxn\begin{aligned} A^{2}u_{0}&=A(Au_{0}) \\ &=A(c_{1}\lambda_{1}x_{1}+c_{2}\lambda_{2}x_{2}+\dots+c_{n}\lambda_{n}x_{n}) \\ &=c_{1}\lambda_{1}Ax_{1}+c_{2}\lambda_{2}Ax_{2}+\dots+c_{n}\lambda_{n}Ax_{n} \end{aligned}

同样根据特征向量所满足的等式 Ax=λxAx=\lambda x 进一步变换

A2u0=c1λ1Ax1+c2λ2Ax2++cnλnAxn=c1λ1(λ1x1)+c2λ2(λ2x2)++cnλn(λnxn)=c1λ12x1+c2λ22x2++cnλn2xn\begin{aligned} A^{2}u_{0}&=c_{1}\lambda_{1}{\color{Red}Ax_{1} }+c_{2}\lambda_{2}{\color{Red}Ax_{2} }+\dots+c_{n}\lambda_{n}{\color{Red}Ax_{n} } \\ &=c_{1}\lambda_{1}{\color{Red}(\lambda_{1}x_{1}) }+c_{2}\lambda_{2}{\color{Red}(\lambda_{2}x_{2}) }+\dots+c_{n}\lambda_{n}{\color{Red}(\lambda_{n}x_{n}) } \\ &=c_{1}\lambda_{1}^{{\color{Red}2}}x_{1}+c_{2}\lambda_{2}^{{\color{Red}2}}x_{2}+\dots+c_{n}\lambda_{n}^{{\color{Red}2}}x_{n} \end{aligned}

依次类推……

可得 Aku0A^{k}u_{0} 的分解结果

Aku0=A(Ak1u0)=A(A(Ak2u0))=A(A((Au0)))=A(A((c1λ1x1+c2λ2x2++cnλnxn)))=c1λ1kx1+c2λ2kx2++cnλnkxn\begin{aligned} A^{k}u_{0}&=A(A^{k-1}u_{0}) \\ &=A(A(A^{k-2}u_{0})) \\ &=A(A(\dots({\color{Violet}Au_{0} }))) \\ &=A(A(\dots({\color{Violet}c_{1}\lambda_{1}x_{1}+c_{2}\lambda_{2}x_{2}+\dots+c_{n}\lambda_{n}x_{n} }))) \\ &=c_{1}\lambda_{1}^{{\color{Red}k }}x_{1}+c_{2}\lambda_{2}^{{\color{Red}k }}x_{2}+\dots+c_{n}\lambda_{n}^{{\color{Red}k }}x_{n} \end{aligned}

根据递推公式 uk+1=Auku_{k+1}=Au_{k} 以及首项 u0u_{0} 可知 uk=Aku0{\color{Red}u_{k}=A^{k}u_{0} }

所以 uku_{k} 的通项公式为

uk=Aku0=Ak(c1x1+c2x2++cnxn)=c1λ1kx1+c2λ2kx2++cnλnkxn\begin{aligned} u_{k}&=A^{k}u_{0} \\ &=A^{k}(c_{1}x_{1}+c_{2}x_{2}+\dots+c_{n}x_{n}) \\ &=c_{1}\lambda_{1}^{k}x_{1}+c_{2}\lambda_{2}^{k}x_{2}+\dots+c_{n}\lambda_{n}^{k}x_{n} \end{aligned}
提示

还可以利用对角矩阵,将以上长串的等式写成简短的形式

uk=Aku0=c1λ1kx1+c2λ2kx2++cnλnkxn=ΛkSC\begin{aligned} u_{k}&=A^{k}u_{0} \\ &=c_{1}\lambda_{1}^{k}x_{1}+c_{2}\lambda_{2}^{k}x_{2}+\dots+c_{n}\lambda_{n}^{k}x_{n} \\ &=\Lambda^{k}SC \end{aligned}

其中各矩阵的构成是

  • 特征值矩阵 Λ\Lambda:以特征值 λi\lambda_{i} 作为对角线上的元素(其他元素都是 00)构成
  • 特征向量矩阵 SS:将特征向量 xix_{i} 作为列向量构成
  • 系数矩阵 CC:将系数 cic_{i} 作为对角线上的元素(其他元素都是 00)构成

斐波那契数列

斐波那契数列是 0,1,1,2,3,5,8,13,0, 1, 1, 2, 3, 5, 8, 13, \dots 所满足的递推公式是 Fk+2=Fk+1+FkF_{k+2}=F_{k+1}+F_{k} 求出通项公式

由于递推公式是 Fk+2=Fk+1+FkF_{k+2}=F_{k+1}+F_{k}二阶差分方程,(为了可以使用矩阵的幂的分解公式进行求解)需要转变矩阵形式而且是一阶的差分方程,所以构建以下等式组

{Fk+2=Fk+1+FkFk+1=Fk+1\begin{aligned} \left\{\begin{matrix} F_{k+2}=F_{k+1}+F_{k} \\ F_{k+1}=F_{k+1} \end{matrix}\right. \end{aligned}

以上等式组可以写成矩阵的形式

[Fk+2Fk]=[1110][Fk+1Fk]\begin{bmatrix} F_{k+2} \\ F_{k} \end{bmatrix}= \begin{bmatrix} 1 & 1 \\ 1 & 0 \end{bmatrix} \begin{bmatrix} F_{k+1} \\ F_{k} \end{bmatrix}

uk=[Fk+1Fk]u_{k}=\begin{bmatrix} F_{k+1} \\ F_{k} \end{bmatrix},则以上等式可以写成

uk+1=[1110]uku_{k+1}= \begin{bmatrix} 1 & 1 \\ 1 & 0 \end{bmatrix} u_{k}

通过以上的变换将二阶差分方程转换为一阶差分方程,然后就可以使用前一小节的结论先求出 uku_{k} 通项公式,再求得 FkF_{k} 的通项公式

  1. 首先确保(以上变换得到的一阶差分方程中的矩阵)A=[1110]A=\begin{bmatrix} 1 & 1 \\ 1 & 0 \end{bmatrix} 满足矩阵分解的前提
    说明

    由于它具有两个不同的特征值 λ1=1\lambda_{1}=1λ2=0\lambda_{2}=0,所以该矩阵具有两个不同的特征向量,可以用它们的线性组合来表示数列的第一项 u0=c1x1+c2x2u_{0}=c_{1}x_{1}+c_{2}x_{2}


    那么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求出首项的分解等式中的各个特征向量(以及相应的系数)
  2. 可以通过求解特征方程 det(AλI)=0det(A-\lambda I)=0 得到矩阵的所有特征值 det(AλI)=1λ11λ=λ2λ1=0\begin{aligned} det(A-\lambda I) &= \begin{vmatrix} 1-\lambda & 1 \\ 1 & -\lambda \end{vmatrix} \\ &=\lambda^{2}-\lambda-1 \\ &=0 \end{aligned}
    解得 λ1=12(1+5)1.618\lambda_{1}=\cfrac{1}{2}(1+\sqrt{5})\approx 1.618λ2=12(15)0.618\lambda_{2}=\cfrac{1}{2}(1-\sqrt{5})\approx -0.618
  3. 再将上一步所求出的特征值分别带入方程 (AλI)x=0(A-\lambda I)x=0 求出特解(特征向量)
    这里通过直接观察方程的结构特点 (AλI)x=1λ11λx(A-\lambda I)x= \begin{vmatrix} 1-\lambda & 1 \\ 1 & -\lambda \end{vmatrix}x
    可以推导出方程的解的结构为 x=[λ1]x=\begin{bmatrix} \lambda \\ 1 \end{bmatrix}
    将上一步所求出的 λ1\lambda_{1}λ2\lambda_{2} 分别代入,可得对应的特解(特征向量)为 x1=[λ11]x_{1}=\begin{bmatrix} \lambda_{1} \\ 1 \end{bmatrix}x2=[λ21]x_{2}=\begin{bmatrix} \lambda_{2} \\ 1 \end{bmatrix}
  4. 然后再将以上求得的特征向量 x1x_{1}x2x_{2} 代入首项的分解等式中 u0=c1x1+c2x2u_{0}=c_{1}x_{1}+c_{2}x_{2} 求出相应的系数 u0=[F1F0]=[10]=c1x1+c2x2=c1[λ11]+c2[λ21]u_{0}= \begin{bmatrix} F_{1} \\ F_{0} \end{bmatrix}= \begin{bmatrix} 1 \\ 0 \end{bmatrix}= c_{1}x_{1}+c_{2}x_{2}= c_{1} \begin{bmatrix} \lambda_{1} \\ 1 \end{bmatrix}+ c_{2} \begin{bmatrix} \lambda_{2} \\ 1 \end{bmatrix}
    将以上等式从矩阵转换为方程组形式 {1=c1λ1+c2λ20=c1+c2\left\{\begin{matrix} 1=c_{1}\lambda_{1}+c_{2}\lambda_{2} \\ 0=c_{1}+c_{2} \end{matrix}\right.
    解得 {c1=15c2=15\left\{\begin{matrix} c_{1}=\cfrac{1}{\sqrt{5}} \\ c_{2}=-\cfrac{1}{\sqrt{5}} \end{matrix}\right.
  5. 根据等比数列的递推式 uk+1=Auku_{k+1}=Au_{k} 以及首项 u0u_{0} 可得 uk=Aku0u_{k}=A^{k}u_{0},并根据上一小节的结论,可得 uku_{k} 的分解形式(通项公式) uk=c1λ1kx1+c2λ2kx2u_{k}=c_{1}\lambda_{1}^{k}x_{1}+c_{2}\lambda_{2}^{k}x_{2}
    再根据 uku_{k}FkF_{k} 的关系 uk=[Fk+1Fk]u_{k}= \begin{bmatrix} F_{k+1} \\ F_{k} \end{bmatrix}
    所以 FkF_{k} 的通项公式为 Fk=15(1+52)k15(152)kF_{k}=\cfrac{1}{\sqrt{5}}(\cfrac{1+\sqrt{5}}{2})^{k}-\cfrac{1}{\sqrt{5}}(\cfrac{1-\sqrt{5}}{2})^{k}
数列的增长速率

在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 FkF_{k} 中有两个 kk 次项,其中前一项 1+52\cfrac{1+\sqrt{5}}{2} 的值大于 11(约为 1.6181.618),而后一项 152\cfrac{1-\sqrt{5}}{2} 的绝对值是小于 11 的(约为 0.618-0.618

所以随着 kk 的增大,后一项项会趋于 00,那么 FkF_{k} 的增长速率只与前一项相关

结合所构造的矩阵 A=[1110]A=\begin{bmatrix} 1 & 1 \\ 1 & 0 \end{bmatrix} 而言,斐波那契数列数列的增长速率只与该矩阵的特征值 λ1=1+52\lambda_{1}=\cfrac{1+\sqrt{5}}{2} 相关

该规律可以拓展至一般的等比数列,根据(通过矩阵的分解形式)所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可知,等比数列的增长率由所构造的矩阵的特征值决定


Copyright © 2024 Ben

Theme BlogiNote

Icons from Icônes